粉團捏成豬雞魚 替代肉食祭祖宗

最近,一個同鄉朋友問我,有沒有聽過番薯粉製的冬至食品「雞母狗仔」?說實在,雖然同為閩南人,但我只是聽過而沒有吃過,因為這不是我們南安的習俗。

閩南有一首童謠叫《冬至搓圓》,裏面唱到:「咱厝人,冬至時,碨米絞粞搓紅丸。搓糖粿,無稀奇,捏豬捏狗捏金魚。做雞仔,雞袂啼……」這是閩南語,譯成白話,就是:「我們家鄉的人,冬至時,會碾碎米粒做紅丸子。搓成圓形的糖粿並不稀奇,所以要捏成豬、狗、金魚的形狀。假如要捏成雞形,就要栩栩如生,像會啼叫一樣。」

這首童謠說的就是前文提及的「冬至搓雞母狗仔」的習俗。從童謠內文看,這冬至習俗不只是搓雞和狗,搓成豬和魚也是可以,而這種「雞母狗仔」的原料應該是米粉。

那為什麼朋友會說他家裏是用番薯粉呢?我想,首先,番薯粉是我們閩南的「國民美食」,無論大小菜餚,多少也會用上番薯粉。其次,相對稻米,番薯相對便宜,是普羅大眾都吃得起的食物。在以往物資匱乏的年代,以番薯粉代米粉是很合理的。

說到以含澱粉質的植物製作粿仔,我會想到南宋人林洪《山家清供》記載的「豆黃簽」。那是一種用豆子製成的南宋泉州美食,林洪記述了它的製作方法:首先,要製作「豆粉」。做法很簡單,先把豆子碾磨成粉,然後曬乾。無他,在沒有冷凍設備的年代,碾成「豆粉」是最佳的保存方法。到了要吃的時候,把豆粉搓成細條狀。然後與青芥、菜心一同放湯煮熟。我們閩南人習慣把細條狀的稱作「簽」,所以林洪稱之為「豆黃簽」。

其實,除了用豆、米粉、番薯粉做粿仔外,在我小時候,媽媽還會做「麵粉粿仔」,不過我們沒有捏成什麼形狀,只是隨意捏成一坨,就放湯吃。而且,也沒有時令講究,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。或者,因為小時候常吃「麵粉粿仔」,所以長大後我特別喜歡吃「厚皮水餃」和「刀削麵」,那一口厚重的麵粉味道與質度,一直是我靈魂深處的記憶。

另外,我記得泉州還有用魚肉製成的「魚簽」,大概跟現在的魚丸差不多,不過是形狀不同。

說回「雞母狗仔」,閩南人要把澱粉搓成動物形狀的原因,我想大概有兩個:第一,這是其中一種祭祀祖先的「供品」。以往物資匱乏,殺豬宰雞其實是一種頗富有的行為,但作為孝子賢孫的閩人,總不能讓天上的祖宗擔心,所以就用澱粉搓製六畜,請祖先享用「肉食替代品」。情況就像南宋用陶瓷製禮器,代替在戰亂流失的青銅器一般。

第二,那是一種農家樂趣。豬牛羊等動物都是農民日常可見的動物,所以就按牠們的外形搓捏粉團。這既可以增添樂趣,同時看着這滿滿一桌的「六畜」,那種「富貴」的錯覺也不期而至!

 

 

此文曾刊載於《文滙網》,2022-12-08 。